《写意中国》2022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线上艺术年展之环境艺术院

环境艺术院·前言

首先要向中国文促会对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环艺院)的建立给予的大力支持致以衷心的感谢!

环艺委在2022年底刚刚组建成立,虽然时间紧迫。但能赶上参加“写意中国”线上作品联展很感荣幸,由于准备时间不足,来不及有计划的筹备征集作品,从展示效果看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欢迎给予我们批评、建议和指导。

 中国环境艺术专业自创建之初,就伴随着建国以来从国家十大建筑、改革开放、城市化建设和城乡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环艺专业因为国家需要,人民需要,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设计专业类中最大的专业规模和从业专业人数,根据教育部去年公布的统计数据。在全国各地设置环艺专业的院校和教学机构共有两千多所。数十年以来广大设计、研究人员为中国国家建设和改善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后,在中国向更高水平的国家发展建设中。我们希望环艺院在文促会这一集创新前沿、人才高地、产业联盟的高层次平台上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衷心祝贺“写意中国艺术作品年展”开幕并获得功!

  中国文促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环艺院)
2022年12月


环境艺术院·视频

中国文促会环境艺术院院长张绮曼 寄语《写意中国》艺术年展

中国文促会环境艺术院副院长宋立民 寄语《写意中国》艺术年展

中国文促会环境艺术院副院长郑韬凯 寄语《写意中国》艺术年展

中国文促会环境艺术院副院长苑金章 寄语《写意中国》艺术年展

环境艺术院·作品(按年龄排序)

(环境艺术类)

浙江金华万佛塔室内设计项目

项目总设计:张绮曼

参加设计人员(室内设计):樊非、翟炎锋、刘震、赵囡囡

参加设计人员(壁画设计):葛非、赵晨、肖天宇

image

张绮曼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获“中央美院建校100周年杰出教授荣誉称号”;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院院长;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葛非,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院副秘书长  北京十九文房品牌 创始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家具设计研究学会 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央美尚艺艺术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董事长、艺术总监。

翟炎锋,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院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室协家具设计研究学会委员。

赵囡囡,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展览出版部副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家具设计研究学会委员、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肖天宇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家具设计研究学会会员, 融合系列艺术家具创始人法国百年灯饰品牌ART ET FLORITUDE设计师。    

金华万佛塔始建于北宋嘉佑八年,素有“浙江第一塔”之称,抗日战争时期毁于战火之中。2014年,新万佛塔启动复建工程,建筑由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郭黛姮教授设计,室内设计于2018年开始,邀请中央美院张绮曼教授设计,2019年底年至2021年室内工程及壁画绘制陆续完成并对外开放。

在以文治国的宋朝,文化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设计团队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调研考证,以及对宋代建筑遗存、图像、器物等设计元素进行整理提炼,进而以宏观的环境艺术视角整合于空间之中,使空间既有精微美感,又具广大气度。空间中的柱式、地拼、彩画、壁画、浮雕、佛像、斗拱、须弥座、祈福大钟等均体现出典型的宋代艺术风貌,成功诠释了对于宋代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复建后的万佛塔获得新生,成为金华历史文化的第一地标。再现了“浙江第一塔”的辉煌风采,同时也引领了并带动了周边古城旅游区的建设,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自信的提升均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出了创新设计的核心价值。

金华万佛塔室内设计是对唐宋时期优秀传统文化在空间环境中的完美阐释,拓宽了室内设计在文化与艺术方面的维度,使室内空间成为一件近乎永恒的艺术品,探索出了一条“古为今用”的中国现代设计之路,对于未来具有中国文脉的室内设计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在万佛塔的室内设计中,宋文化艺术精神在时空中进行了重构,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活起来”,震撼人心的空间气场和叹为观止的细节雕琢,使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使万佛塔成为金华的城市地标与文化名片,更是通过环境艺术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业态,并且产生持续的驱动力,对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的转换和运用提供了具体典范和全新的启示。

乾陵无字广场雕塑暨公共艺术设计

作者:吴昊、张豪、文超

吴昊

吴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院执行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原副会长;中国建筑装饰学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环境艺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第四届顾问;西安市起良蔡侯纸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 理事;西安市市政府规划委员会 委员;西安美术学院原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原副主任;陕西省室内装饰设计大赛评审委员会委员。

武则天与李治无字广场位于,中国乾陵的主轴线神道与乾县西大街的交汇处,是乾陵参观游览的标志性起点,也是乾县县城的西门户。

广场核心区直径69米,选用“天圆地方”的唐长安城市空间格局,以方圆作天地的代称。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广场依乾陵司马道主轴线方向设计五条主要铺装方式,暗喻帝王城池五道城门,强化了“建中立极”的理念,彰显广场的皇家气象。中间门道位于广场正中轴线,为唐纹饰御道,强调“正门”、“正道”,反映出长安城的中轴对称。两侧门道为盛行于隋唐时期“宝相花”纹样石材铺装,反映出唐朝礼佛尚佛的文化特征。

武则天与李治雕塑选用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通过写实的艺术手法,整体造型包满圆润具有帝王的雍容大度和盛唐的博大风格。其中李治雕塑反映出帝王海纳百川的气度与庄严。武测天雕塑则集美貌、才华和力量为一身,即有佛的慈祥又具有帝王的威严,衣着不仅表现唐代的瑰丽和成熟,又不失单纯的造型感。

雕塑基座设浮雕四组,分别为《初涉唐宫》、《倾国倾城》、《万邦来朝》、《大唐盛世》四个场景画面组成。描绘的武则天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四个画面,反应出从才人到皇后最终母仪天下的历史细节。雕塑四周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尊青铜铸造神兽守护,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延安宝塔山风貌保护与修复规划设计

作者:吴昊、郭贝贝、张豪、毛晨悦、翁萌

延安是黄土文化的摇篮,也是中国红色政权的发源地,这里映射着人们对黄土的独特情感、对养育环境的无限感恩。今天,懒以生存的风貌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也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城市特色。宝塔山是红色革命的标志,是延安城市红色地标,自身的文化形象鲜明突出,近年来由于居民的乱加乱建,使得山体风貌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失去了应有的历史风貌与记忆。

保护宝塔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陕西省政府高度重视并由延安市政府进行了整体规划部署,规划目标以保护性复原为主,对山体内有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的窑洞院落与植被进行保护,因地制宜地完善山体景观与各项设施,根据山体景观现状进行夜间亮化,恢复宝塔山的历史风貌。

整体复原工作以保护性再生为首要原则,以当地开采的砂岩石为主要材料,保持传统的民间筑造工艺,修旧如旧,根据宝塔山独特的地形特点进行保护性修复,窑洞及院落景观的塑造顺应整体风貌的再现,探求窑洞建筑在山体环境下的内在气质,只有在保护性修复的基础上再生,才能保留和延续原有宝塔山的历史风貌。 除此之外,积极宣扬对城市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从本质上实现提升历史遗产的保护力度,同时积极发展与红色革命相关的旅游项目,精心打造该区域的配套服务设施并提倡引导全民性参与的公共保护措施。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东山艺术家博物院景观设计

作者:吴昊、李建勇、李喆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东山艺术家博物院分馆区以在鲁艺生活过的老一辈艺术家中选出30位艺术家,通过展览、展示、影音等方式再现其生平、作品、成就,并通过窑洞院落景观等元素和方式展现每位艺术家的人文趣事和当时的生活状态,再现老一辈艺术家的革命情怀。本设计主要在对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史料及陕北延安窑洞院落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场地现状及功能需求进行设计,此设计不同于其它城市景观,设计的聚焦点就在于度的把握上,窑洞院落景观既要反映革命艺术家当时的生活状态,又要符合博物院功能需求。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1、历史文化延续性原则,景观设计要符合当时生活场景,设计用材要本土化,尽量采用老材料,做到修旧如旧;    2、景观生态性原则,绿化设计尽量采用本地树种,如枣树、砍头柳、柿子树、核桃树等。    3、整体性的原则。满足功能需求同时,并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与原有建筑、地貌及地域特色等做到和谐统一。    4、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计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顽强绽放的波斯之花——伊朗震后重建空间设计

作者:宋立民、胡心玥

宋立民

宋立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国景观设计研究会会员。

本设计以伊朗大不里士震后重建为背景,基于伊朗大不里士区域概况对场地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梳理大不里士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的思路,对建筑单体、构造方式、本土材料运用及社区整体规划布局、社区运行机制展开尝试,并逐步从功能性上升到精神性设计。本方案利用环境设计手段,以整个灾难过程为切入点,提出一套完整的行动计划,以满足瞬态快速泄压的需要,最终减少地震对灾民心理和物质层面的负面影响。

桃花春发·野客将游

——阳山镇桃源村山南头村村口空间景观设计

作者:宋立民、李豫冀

本设计选址位于“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阳山镇, 具体位于阳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核心地带山南头村,是度假区最具生态风光、人文底蕴、休闲魅力的自然村落。桃源村文化底蕴深厚,蜜桃种植规模化,此外,前寺舍村庄居民皆为宋代理学家《爱莲说》周敦颐后代。本设计充分利用场地中的莲、桃文化,平面布置中利用藕的形态,设置丰富功能,为旅客、为村民设计独具特色的乡村田园风光。

珠海桂山岛空间整合设计

沈康

沈康,广州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设计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设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品牌研究会副会长。

针对海岛旅游的现实问题,以及当地人居环境的现实问题,以文旅发展为契机,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和生态,以多维、综合的设计手段,以空间整合设计实现地方形象设计、地方品牌营造、海岛风貌整理、民宿改造、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设施设计、环境品质提升及其他空间设计,推动海岛经济复兴和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设计获得广东省最美民宿、幸福村居示范工程称号。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展陈环境艺术设计

王国彬-1-1-1

王国彬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主题环境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

(图版)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生态文化展区定位为“一场行走观赏的戏剧”,强调对中国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各展厅以“和”为体系,以时间为线索,共九大展区空间,分别为:序厅-生生不息、天地人和、四时景和、山水和鸣、神州奇珍、春江风和、祥和逸居、和而共生、尾厅。九大空间就像一部戏剧的九幕,人们边走边看,步移景异,不做过多停留,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沉浸式观展模式,而且很好地缓解了大人流观展的空间弊病。

整个展陈设计强调与建筑的有机统一,重视对中国生态文化的系统梳理与要点提炼,实现了大量的艺术创意与技术创新,形成了许多观展亮点,具体体现在展陈的思想、内容的物化表达以及材料的系统构建三个方面:

1.展陈思想强调以观众的“五感”为中心,凸显展陈空间的的叙事性与观众的体验,通过空间的起伏与开合、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交错与转换、空间造型的提炼与整合、空间动静氛围的营造与组织、整体观展动线系统中的观众心理控制与引导、展陈施工材料的错位化艺术创新六个方面构成了从“观”展到“感”展的展陈思想与展陈体系的创新。

2.展陈内容重视精炼与物化表达,整个展览中每个区域全部进行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序厅的“山水画”五色夯土星空墙、天地人和厅的“艺”字甲骨文立体艺术雕塑、四时景和厅的“千里江山图” 苔藓数字长卷、山水和鸣厅的“圆窗插花”水景艺术壁画、神州奇珍的“绿水青山”艺术隔断墙、春江风和厅的“富春山居图”通电玻璃六扇花艺屏装置、祥和逸居“多重幕”立体数字动态画卷、和而共生厅的“蓝图”地幕数字投影等创新展项凸显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展陈设计手段在艺术与科技方面的融合与创新。

3.展陈材料实现了专业常规化的大胆突破,整个材料系统设计表现在室外材料的室内化应用、土建材料的艺术化应用、园艺材料的科技化应用等方面,构建了“五行”材料文化体系即:金-“艺”字雕塑、木-花艺植物运用、水-水院喷泉水雾、火-光环境的明暗动静营造、土-五色土星空夯土墙。

北京大运河千荷泻露桥梁环境艺术设计

image

设计说明 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北关大道跨北运河大桥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处,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地带,东部衔接副中心的最高建筑,西部衔接以燃灯塔为中心的古城水乡风貌区,与七孔桥水闸对景。视线开阔,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本项目的设计难点在于如何将京杭大运河的传统文化特征与新时代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现代化都市特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且与周边高塔林立的现代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以及五河交汇的环境特征共生为一个景观整体。

在为本桥梁设计专门进行的国际竞赛中,我们以名为“千荷泻露”的桥梁设计方案获胜,从而有幸对新时代城市交通环境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桥让大地聚集为河流四周的风景”,“千荷泻露”桥梁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北端起点的标志,全长 360 余米,2018 年完工。预计近期通车。桥梁创意的艺术灵感来源于设计师现场踏勘时所看到荷塘中露珠从荷叶边上滴落的景致,故命名为“千荷泻露”, 大桥多曲面的艺术造型犹如片片荷叶,展现了在“交通性”的刚性之桥上,诗意地栖居着“艺术性”的柔性之桥。

桥梁设计很好的体现对特色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创新在于导入了“友好型”环境策略,以一“桥”激起千层浪波及整个区域环境。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城桥友好”的“城景”,“河桥友好”的“河景”,以及“人桥友好”的“桥景”三景合一的“三友好”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思想,行人自由进入三层步道与多个观景平台,如人在画中,可凭栏远眺,将五河交汇的生态胜景尽收眼底.经历变化万千的生态体验。整个桥梁造型运用了参数造型设计,桥梁的装饰面材采用了“FRP”材料3d打印技术,大大提高了设计效果的还原度,实现了完整大气的自由曲面造型,将千荷泻露的动人瞬间凝固在北运河之上。

黎族传统聚落民居文化生态环境保护

张引:半身照

张引,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艺术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优秀教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院长、海南省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教指委主任委员、海南省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艺术类召集人。国家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通讯评审、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评审、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审、中宣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项目评审、省社科联科研项目评审、省委宣传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评审专家。获评明德教师奖、省五四青年奖章、南海名家、入选海南省51人才工程,海南省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

本设计方案由作者主持的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资助完成,本作品设计目标重点为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原生态环境分析。海南至今保留着黎族传统聚落的传统民居、生产方式,乡风淳朴,人文底蕴浓厚。但由于历史悠久,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大部分已坍塌或是破损,因此急需对其进行整修或重建。在本案民居保护设计中,充分尊重传统村落原始风貌,顺应空间肌理,保留场所记忆,保护好黎族传统聚落民居风貌,完善传统聚落基础性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居住舒适度,进而保护传统聚落。着重分析了黎族传统聚落的环境适应性特点,重点整理和修复黎族传统聚落民居的建筑结构、聚落环境、交通流线、热带植被等方面,在保护性设计的前提下关注这些承载着聚落三千年演变的关键要素,旨在夯实黎族聚落民居再生设计基础。

黎族传统聚落民居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本设计方案由作者主持的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资助完成,本作品设计目标重点为黎族传统聚落民居民居原生态研究设计方案。旨在通过黎族传统聚落民居演化历史的梳理与分析,针对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的样式、风格、结构进行详尽研究与剖析。通过大量田野调研案例比对分析传统黎族民居建筑与装饰材料、营造技艺,进而总结出黎族传统村落原生态民居设计的方法与理论运用在设计中。方案中通过对黎族传统聚落民居测绘与复原,尝试归纳分析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语言和热带地域人文艺术特征,为后续的再生设计加以铺垫。

黎族传统聚落民居文化生态环境再生设计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本设计方案由作者主持的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资助完成,本作品设计目标重点为黎族传统聚落民居民居原生态再生设计方案,着眼于当下地域环境中的乡村、城市及海南国际设计岛、自贸区(港)需要的建筑生态环境建设需要,通过设计策略凝练为再生的结合点。在现代地域性民居建筑使用功能与传统黎族村落民居建筑使用功能的对比中,提出以海南为例,民居、乡村、城市建筑中使用传统黎族民居装饰特色材料与工艺的方法,最终探寻出传统黎族建筑装饰特色与海南当下地域性建筑外观结合再生的理论与方法。

国际创新设计(乡土建筑民宿类)

白云与蓝天的对话

——麻黄梁黄土地文化艺术家村落生土窑洞改造设计

作者:王晓华、薛茹意、林忆琳、潘朵、董凡歌、王松彬

王晓华个人照

王晓华,西安美院环艺系教授、硕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IFI国际室内建筑设计师、文促会环境艺术院学术委会委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员、家具设计研究学会委员、两项国家重点课题组专家,多次主持设计政府大型文化工程项目。学术代表专著:《生土建筑的生命机制》、《穴居的文化基因》。设计代表作:《榆林阳光广场》、《国家能源基地文化广场》。

项目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带,一处极具旅游价值的的丹霞地质带。受开发商委托,设计和改造的主要对象是现存的大部分业已破败不堪和被废弃多年的,一处由二十多个台地式窑洞院落构成的小山村,极其周边环境。使其成为一种具有黄土地文化地域特色,可供艺术家写生、居住和休闲度假功能的乡土建筑民宿人居环境。

本方案设计在突显陕北台地式窑洞村落形态特色和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土窑洞冬暖夏凉的节能特征,对室内空间进行现代化功能改造,使其符合艺术家工作习惯、生活和审美品味。在建筑环境改造方面,突出陕北黄土高原蓝天与白云的自然特征和印象,采用乡土材料和自然有机的造型方式,使其与黄土高原连绵起伏的自然地貌相融合。

大漠之舟——国家能源基地文化广场

国家能源基地是一项国家重大项目,预期投资五千亿人民币。《能源文化广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毛乌素沙漠的神木县境内,是国家能源基地的核心区,清水工业园区重要的文化工程项目。该项目自2014年进入设计程序,2018年9月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该设计方案曾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该项目占地24.5公顷,总造价4.3亿人民币,设置露天剧场、观光塔、大型音乐喷泉、展览馆,地下美食购物街、影剧院、茶饮,以及咖啡厅等服务设施。目的在于为基地园区20万工作者提供一系列的文化生活、休闲娱乐和情感交流等活动场所,是整个基地的共享空间。

作为我国第一项以当代能源工业建设为题材的大型文化广场,本设计从空间文化样态、节能环保、建筑景观造型、特质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的创意入手,在体现当代国际高科技能源工业文明语境下的中国工业文化景观的在地性设计中,做出了一些大胆探索,试图在的毛乌素沙漠之中打造一种能够体现我国现代能源化工产业水平和规模的“航母”文化艺术形象。即,大漠之舟。

大盘地窑卧云伴——三原县大盘村窑洞改造公益项目

作者: 王晓华、王昕、田孟辰、慕青、王翌轩

《大盘地窑卧云伴》---三原县大盘村窑洞改造公益项目

该项目位于陕西省三原县西北部嵯峨山脚下偏僻的大盘村。业主老杨处于对地窑院深厚之情,通过与乡政府多次交涉,最终将自家祖辈居住的两座地窑院保留了下来,并自筹资金,设想将其改造为一种特色民宿。经人介绍和邀请,我带领几位研究生将其作为一个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公益性项目,免费为其提供设计和施工指导。

老杨家的东院规划以住宿为主,西院为就餐区。为便于运营,设计修筑了一条长53米,贯穿两院的串门洞,并增加一份乐趣。为了保证空气流通和采光,每隔10米左右做一孔新风洞和采光井伸出地面。

在环境意境的营造方面,本设计在突出地坑院含蓄消隐的空间意境特征的基础上,与盛满农村人儿时记忆的“瓜庵子”、麦草垛为原型,设计出关爱村中留守儿童迷你型图书阅览室和休闲凉亭。这些元素与充满道教文化底蕴的嵯峨山相关联,营造出一种闲云野鹤式的田园生活环境——“大盘地窑卧云伴”意象。

技术创新:

①利用地势落差将污水排出地坑院,结束窑内摆放便盆的古老历史。

②院中设凉亭,克服阴雨天压抑氛围。③利用窑顶输送粮食的洞子,加设无动力新风机。

“拯救熊蜂”

——在阿科纳蒂别墅创建一个有利于授粉者的花园

作者:黄艳、王宣方

黄艳-1

黄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访问学者;中国长城绿化促进会生态人居与绿色建筑分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委会常务理事;《景观设计学》执行编委;《世界人居设计年鉴》编委;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评委;国内外设计大赛专家评委。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十余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

阿科纳蒂花园是一个有利于授粉者的花园,它建立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参与式作物生产文化,改变并振兴了阿科纳蒂农场遗址。面对气候危机、土地荒漠化、COVID-19和其他危机,设计创造了新的保护熊蜂的农场模式,其中生态友好、场地活化、农业知识转移、社会公平和能源循环等策略都得到了体现。在分析场地当前问题和机会的基础上,设计提出遵循熊蜂生命周期的策略,在场地中植入研究机构、教育活动、循环农业系统、娱乐活动、栖息地恢复等功能,进而从场地尺度、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激发场地活力;通过将生产、研究和娱乐活动整合到景观中,恢复了自然环境,推动了公众意识的集中,促进了知识生产,振兴了区域城市经济,缓解了社会焦虑,最终构建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层面的动态平衡,为城市发展提供自发循环的动力源。

总的来说,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它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是特定背景下丰富文化的发源地。设计师作为空间再生领域的领导者,不能忽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应依靠生物学家的专业知识进行生物多样性评估,解决生物多样性规划的问题,挑战以人为本的主流设计范式,进而使生态思维融入设计的过程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的,使设计在所有的生命形式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促进人类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Human,Banyan & Water

——以榕树为营造主体的花园设计

作者:黄艳、王越、吴谊

在以往的部分建筑、景观的绿化设计方案中,往往存在名义上"让植物与建筑一起生长",实际上“建筑建成后主体结构将不再改变,只有植物在持续生长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某种程度上,建筑(或景观构筑物)成为了限制植物生长的牢笼。是否存在其他的做法,使建筑和植物真正共同生长?

我们从榕树获得灵感,作为广东常见街道景观树种,其冠幅大,遮蔽性强,形成街道灰空间,夏天马路上可以呆人了;同时根系发达,破坏性强。往往使道路铺装被破坏,路面崎岖。总而言之,榕树作为一种对环境适应力强、改造能力强的植物,之于城市空间,往往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按照自身的生存逻辑“塑造”城市空间。

方案通过空间操作,将榕树的“破坏力”转变为“创造力”。给予适当的限制,使植物自己去“营造”。从榕树特征结构——气根出发,利用榕树根系生长规律与特性进行花园营造。并将设计的时间维度扩展至百年,场地将经历多个阶段:人工景观为主导、根系生长改造地形、水系介入、场地回归自然。

在各个阶段中,榕树将通过根系、冠幅与气根等不同的方式将持续影响场地微环境,场地的植物配置、地形高差、路径与水系。使场地最终被改造为以榕树为主体、适配榕树生存、人树和谐共生的花园。

迷失花园——意大利 

Radicepura 

花园节——“植物花园”

作者:黄艳、马湘楠、王丽莎

在当前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距离感”仿佛成为了一个形容“关系”的词语。我们认为新概念花园也可以借用“距离感”来形容人与人或者植物与人,又或者植物与植物的关系。人们在交往的时候,处处都把握着分寸,强调所谓的“距离感”,难免会在交往时有一层无形的屏障。为了能够使人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少一些所谓的距离感,我们希望创造一个能够减弱距离感的空间,让人们能够放下心中的芥蒂,去享受真正的交友。与人为友,也可与植物为友。

迷失花园的概念是来源于“距离感”,我们希望通过镜子能够将人与植物能够折射进这无限的镜子空间,让人与植物的距离感能够迷失于此,达到一种概念上的人与植物共存的关系。创造这个花园,一是为了游客在观赏的过程中与植物亲密接触,二是希望在这个折射空间中,给予游客一种对于距离的迷失感,让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分不清真假,看得到的唯有在“远处”自己。

漂浮的竹筐城市

——拉各斯:洪水之城2022国际建筑竞赛

作者: 黄艳、焦舒萁、叶招升、李禹霏、姚金昊

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的洪水泛滥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人的生产和生活。该方案的设计场地Ebute Ero Market是拉各斯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集市之一,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近年来更受洪水影响,经济衰退和卫生问题日益严重。

设计方案从重塑场地的空间机制入手,采用柔性连接与刚性连接相结合的方式以建立动态变化的、富有弹性的城市空间,“以应对洪水,并与水共存”。洪水来临时,建筑物和人居空间能上浮,变形,即使被淹没或者被遮挡,其功能仍不受到影响,到访者在洪水中仍能通行。

受到洪水期间集市上商贩利用浮游竹筐做容器这一现象的启发,在设计场地的空间组织中,借鉴了竹筐编织的方法,用“立体编织”对城市的功能空间进行分割与重组。在垂直空间上,将场地分为高架层和亲水层两部分,高架层为搭架起来的交通空间,亲水层为与地面接壤的湿地空间,而集市建筑则为可漂浮空间,可以根据场地中的洪水水位动态调整高度。水平空间上,使用经纬线分割出功能空间,使用编织的技术建造柔性连接的道路,道路根据洪水水位连接高架层或亲水层,在场地内创造出两种动线以适应洪水动态。这种学习竹筐编织的场地组织形式,可以使洪水渗透进场地,而不干扰集市内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其它活动。

北京首届城市更新最佳实践优秀案例奖(2022)

——东城区王府井城市更新整体升级改造项目(一期)


image

汪建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长聘教授/硕博导师,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 执行副院长,清华⼤学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 所长。

在北京城市更新专项小组指导下,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组织开展北京城市更新优秀案例评选,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完善城市功能、塑造活力空间、改善民生福祉,体现多元参与、具有示范效应的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更新北京模式。评选共收到来自全市100多家单位推荐或申报的210个报名项目,通过专家初评、网络投票、专家复评和综合复议等环节,并参考责任规划师投票情况,最终评选出城市更新“最佳实践”16项,“优秀案例”18项,共计34项入选项目。

王府井城市更新项目获得首届优秀案例奖,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汪建松提出了本案的核心文化理念并主持了街区品牌定位及环境艺术设计等重要工作,提出了“让王府井看起来更像王府井”的城市微更新原则,以打造“当代商业建筑博物馆文化街区”为目标,本着“先策划、后规划”的工作方法,从王府井街区品牌架构入手,对街区环境进行全方位优化提升,内容包括建筑立面、环境景观、公共艺术、导识标牌、广告牌匾、视觉秩序、夜景照明、业态梳理、节日气氛等等,在保持王府井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植入当下新语境,运用新的设计理念优化整合,并有效打造出具有当代商业建筑博物馆特征的文化街区。

江西国家农业博览园配套精品酒店

崔笑声个人照片

崔笑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院美术学院科研办学术主任;美术学院乡村环境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室内设计委员会委员。

江西国家农业博览园配套精品酒店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于2018年建成,总用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场地北邻南安公路,东侧为昌九高速,由景观和建筑共同组成。精品酒店建筑部分有地下一层,地上五层,设计中分别探讨了场地与建筑的整体关系、楼面关系、墙体结构、外墙语言以及起伏的屋面结构;其中酒店外墙采用了镂空石墙、穿孔钢板、木格模块、干挂石板、木格栅的材料及做法;酒店内部空间包含全日餐厅、员工宿舍、宴会厅、风味餐厅、客房、会议办公区、行政酒廊,以及地下车库、泳池、健身房等;精品酒店景观主要分布在建筑北侧和西侧,包含文人画卷、双景亭、陌上花开、观霞亭、望月茶室、雪松喷泉等区域。

四川省慢城生活馆建筑概念设计

作者: 崔笑声、朱云帆

充分关注生态文明趋势下的设计策略,着重探寻建筑与场地的有机关系,强调场域的表现力,设计由英雄主义的单体建筑,走向和谐统—的场域建筑,以整体混沌的气势表达中华文明的厚度与广度,以及四川地区的文化特色与优势。

天府慢城地标建筑不是—个孤立的建筑体,相反它塑造出—系列丰富的空间。飘逸灵动的建筑屋面漂浮在“希望的田野上”与连续的流线空间—起形成了独特的慢生活体验空间。灵感来源于“稻田上漂浮的薄雾”。一个优雅的曲线建筑屋面,切出了—系列精彩的形态;巨大的出挑透光屋檐,界定一个朦胧而惬意的“灰空间”。得益于这—系列漂浮的屋面,自然采光流动在建筑的每—个角落。建筑的不同空间将享受卓绝的视野,俯瞰周边的稻田景象,以及其更远处村落的自然景观。屋面条形金属板和钢质建筑材料的使用将有助于整座建筑达到造型要求。这座建筑将成为先进生态技术之代表,将通过四川慢生活文化的建筑形式,秉承起古老的历史文化与智慧。

无论是慢生活的主题定位,还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表达,都体现—种对环境、生态、人类命运的关怀。

泉隐四季——济南百花洲芙蓉街历史街区院落改造设计

作者: 黄兆成、陈柔安、张勇

黄兆成 2022

黄兆成,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特邀专家,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IID-ASC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亚太设计家协会山东分会理事,山东民盟书画院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东美术设计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

本案位于济南市百花洲芙蓉街一处老旧宅院,主题为“泉隐四季”,将不同季节容纳于一方院落,泉水汩汩流动于建筑之间,使过去的空间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以植物色彩展现四季,从院子到室内,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流动景观。

“共生·保护·创新”

——大荔县长安屯村七间宅基地改建方案

王兴彬

王兴彬,西安美术学院艺创空间总经理、博士、副教授,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论文获黑龙江省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等;“历史建筑创新性保护设计”项目获得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创意创业类优秀项目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成果有: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总设计、实施;北方文化艺术学校整体设计、施工;MINI北京总店展示设计、深圳海邻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整体环境设计、陕西大荔县长安屯村宅基地改造及实施,以及多家机构的整体形象设计及实施等。

“共生·保护·创新”----大荔县长安屯村七间宅基地改建方案

本作品是本人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关中传统民居聚落保护性创新规划设计研究的结项作品:“共生·保护·创新”----大荔县长安屯村七间宅基地改建方案。

作品旨在构建一种互利共融的乡村建设"共同体",证实民居保护与更新的可预见性价值,探寻一种以历史、文化、美学为基础,搭建群众意愿与认知为核心的,新时代乡村共生的未来。项目以七间关中传统民居的宅基地保护为前提,进行的创新性改建的一份实验型项目。主旨是保护、创新、共生,即保护性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共生。以“家”为本的住所改建,将七处宅基地横向连院式的空间布局连接,延续关中传统民居院落的营建方式,形成功能性完整的庭院式建筑体系,服务于七户户主的共性需求。

设计在土地利用的持续与空间的秩序结构上完整、完善,依据当地的现代农业、旅游资源,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生态、农林活动,以家庭为主的经营理念即业态,做到建筑与人的完美结合。在传承民居历史、文化、实用以及实现艺术语言的前提下,建立起共生的理念,形成社会的多方参与,最后达到互惠互利,造福于民。

生命奇迹——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卡塔尔馆景观设计

孙贝

孙贝,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艺系副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家具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专家。

本项目为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卡塔尔馆景观设计,设计主题为生命奇迹。展馆共分为三层,景观由多个室外花园和屋顶花园串联组成。

迎宾花园 WELCOME GARDEN

利用鹦鹉螺的线型元素和六边形元素装饰游客入口和VIP入口铺装,美学元素在空间中充分发酵,大门两侧的咖啡壶和骆驼雕塑演绎出浓郁的卡塔尔人文气息,营建出富有感染力和艺术个性氛围的主入口。

儿童花园 KIDS’GARDEN

分为芳香花园、音乐花园、畅玩乐园,充分考虑设施的高度变化、趣味性、材质的安全性,调动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让孩子们自由玩耍,成为儿时美好的回忆。

未来花园 FUTURE GARDEN

漫步于未来花园之中,以水为载体,“卡塔尔之眼”雕塑跃然于上,置身于花廊之下,抬头仰望,葆有温暖又光明的梦想,仿佛看到了2021年国际足联联合会杯的盛况。

百花园 FLOWER GARDEN

提取卡塔尔国旗中的锯齿状元素,展现地方文化底蕴,创造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的综合形态,利用丰富的植物搭配,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间的平衡。

月光花园 AL HILAL GARDEN

月光花园注重文化和底蕴的表达,工与意的结合,通过满月与弦月的形式表现出由物境到心境的变化,如同对生活的顿悟一般。设计人性科学,吸引着来访者观赏,投入自然的怀抱,溶入绿色的环境。

古兰经花园 QURANIC GARDEN

植物全部从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中选择,传承经典。花园中种植的油橄榄就是吉祥的代名词,象征着财富、兴旺、发展、幸福。花至半开,茶饮半盏,恰如其分的情意,便是最好的境界。

鹤鸣云起——翡翠华府景观设计

作者: 孙贝、于宗顺、王云峰、李东林

翡翠华府地处怀柔科学城,项目定位为高端居住区。设计以寄畅园为蓝本,通过现代设计美学进行设计表达。设计理念为“鹤鸣云起,御苑天和”。“御苑”为皇家花园,作为“前宫后苑”体系的延续传承,在礼上保持皇家水准,在形式上讲求布局自然、浑然一体;“天和”指天人和合的自然状态,“和”文化概念的传承,也是健康社区最终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它代表了居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

景观空间结构为:两轴礼序承盛世,环抱山水构乾坤,四方宅院显华府,一环康养汇家和。

山水构乾坤:

中心区山和水相呼应,形成南北两个节点。

南区为瑞鹤粼波,鹤舞亭、锦汇漪取自寄畅园的中心节点

北边为青山罨秀,“悬淙涧”取自寄畅园中的八音涧,水景墙注重竖向设计,通过水的声音的变化,现代的设计手法,使人们五感体验中国山水文化。

康养汇家和:

4H大健康体系:社交化,情景化,健康化,智能化。从生理、心理、精神三方面,打造现代健康社区。

正荣·润禾府 展示中心

金俊男

金俊男,上海中置华优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院长,杭州市上城区人大代表,杭州市上城区新联会成员,主要科研方向为为现代室内精装设计,设计作品中融入人本化的应用思考,“人本化室内精装设计研发”成果应用于万科、绿城、华润等国内头部房企开发商,其精工人本化设计应用百余项,结合适老适幼需求,为全国精装修住宅项目标准推广奠定实践基础。“2035未来住宅精装设计研发”乃基于“物联网”科技住宅为前提,为改善都市人居环境,打造一体化、无感化AIOT智能家居系统,目前研发成果已获专利应用于杭州、上海等住宅项目。

金陵氤氲的古都气韵化不开的哀愁现代文明的感召,焕发旺盛生命力令人惊叹,消费场景的迭代往往伴随着生活场景的切换,传统意蕴与现代西式生活方式的碰撞,令南京这座六朝古都一次次的焕发活力。不仅仅是秦淮流水丝竹悠扬,街角涌现的无数咖啡馆也改变了人们匆匆的脚步。本案藉由对空间功能延续的重新定义,以当下的流行咖啡文化,尝试构筑出全新概念销售中心。

以“方糖”这一概念引入,将巨大的灯饰以几何点阵重新解构组合,层次分明地漂浮在沙盘区上空,与周围浅咖色主调相呼应。引导视线的同时,唤起来访者对空间纯粹的休闲感,丰富了沙盘空间的整体视觉维度。

在香甜浓厚的暖色调子烘托下,都会绿洲的概念引入,将空间的主题加以丰盈。在充分氤氲的咖啡香气弥散间,种类齐备的咖啡空间进一步深化其独特的文化与社交意义。绿色的醉人与放松的休闲心境,烘托出其独到的健康生活理念,与项目本身的定位也十分契合。

以模块化的体块交叠,赋予了该区域丰富的陈列与展示空间。开放式中岛台的设计,保证了流

动式的社交活动场域,令封闭的独立空间之间彼此产生联系,也丰富了后续使用中的活动动线和“无边界”式的体验感受。

在洽谈区域,暖色调的软装陈设与座椅相互交织,热情积极的活力心态与自律克制的都市精神不谋而合。

通过垂直空间的纵向拉伸,在建筑的体块和室内空间的切分中寻找合适的平衡点。满铺植被的景观绿化墙体配合灯膜的柔和光线,将整体视觉感受切换至温和放松的丛林模式,别有韵味。

VIP室采用沉着冷静的灰色作为主基调,打造都市丛林野性之外的宁静沉稳,将心绪和情感介质的影响降低,呈现咖啡因狂欢后的自我反省与疗愈。颇具孟菲斯主义的高饱和几何形体的穿插装置,将灰空间的场域精神瞬间点亮。打造极具互动性的全年龄童趣互动空间。而四点半学堂的温润从容,丰富的储物空间拓展了原有的空间实用功能,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功能的自由切换。

宋都如意铭著展示中心

image

image

image

水,运化万物却又渺然无形,而在丝竹悠扬的昆曲之乡,水则以一种润 化万物的形态无声流淌。 江南烟云中,从来不缺少的就是水乡情调,而昆山作为其中特殊的现代人居的典范之作,不仅是有“百戏之祖”的昆曲发源地的光环加持,还在于这座城对于人居和思考与探索。作为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国内城市,昆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道互通的纽带。而本案恰恰位于水韵周庄的昆山灵秀之间。户外水景的开阔格局延续了由景观生发的管中窥豹之畅意,大量垂直线条的排使用,将江南传统建筑“隐秀的挺拔”这一特质展现的淋漓尽致。室内接待台的团块体积延续方圆融通的通达概念,光影的反复投射间,黑白意蕴的呼应。酷似马赛克碎片般的山峦绵延长卷,青岚往复迂穿梭,传统意蕴与浩然之气的互为表里,通过斑斓色彩的点缀其间愈发清晰。接待台的上方的沙漏状吊灯,凝聚垂坠的时空之眼,于流动的场域气质间渗透。一抹亮丽夺目的蓝色与台面上金属镭射摆件的光泽遥相辉映,颇具雅趣。扶手梯拾级而上,,回形阶梯布局的方正与底部的圆形水台的通融交相辉映,隐忍的刚硬秩序中暗藏一丝灵动。通过不同明度和色相的灰金色调彼此呼应,营造舒适奢雅的都会隐逸会所。在盛大的放射状吊灯群的支撑下,挑空层的纵向尺度被无限拉伸,与周庄的白墙黑瓦的高墙遥相呼应,足够出众却并不过分出挑,构架出虚实相生的无妄之境。

创造的力量·美国19世纪专利模型展

赵囡囡

赵囡囡,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展览出版部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家具设计研究学会委员、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委员;主持及参与上百个重大展览项目;设计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 ;曾获得第“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集体)、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奖”、 “百年华诞·央美贡献”奖、“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奖、“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奖等;出版专著:《中国陈设艺术史》;参与编写:《中国室内设计艺术·千年回眸》音像书籍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创造的力量-1

创造的力量-2

该展览主要展示内容为60件美国19世纪专利模型及其图纸和设计说明、美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及影响等内容。展厅中通过色彩、灯光、造型等手段将空间比例与精巧的模型相匹配;充分考虑了对孩子的关照,展品、文字等内容均适合儿童的观看。展厅中主色调为黑白灰,从功能出发的亮铜金属边条、灯光带等形式空间勾勒的更加丰富立体;深色地毯有效的吸收了展柜玻璃形成的地面反光;超级平面美术的运用使观众有更佳的时空沉浸的观感体验。


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

image

image

《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的举办源于习近平主席的亲自关怀,体现了意大利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2019年3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孔特总理的见证下,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4月10 日,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历经12年回归之路,终于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择中”与“对称”在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明超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因此,展厅空间采用了“择中”与“对称”的形式,以营造出一个具有仪式感的空间氛围。院落的意向在“归来”展的空间中被重新演绎,塑造出了一个具有向心性、围合性的“院落空间”。此外,全新设计的展柜结构由两排立柱支撑,与“墙倒屋不塌”的传统木构建筑理念不谋而合。“隔而不断”一直是传统空间营造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归来”展的展陈空间中,创造性的使用了双面通透的大型展柜,分隔空间但不阻隔视线,观众在展厅的任何角度均可以领略文物之美。“归来”展览中的文物陈列充分体现出了对于观展人群的人文关怀。未来属于孩子,因此,文物的陈列采用无障碍设计理念,充分关照了儿童等人群的观展体验,降低展柜底座的高度,使不同年龄的孩子都可以感受到传统的魅力。

周风遗韵·陕西刘家洼考古成果展

image

image

空间设计选取了刘家洼遗址中的芮国国君墓葬作为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主线。中轴线的强调以及通透的空间处理将空间的边界打破并且外延,不仅使展厅内的空间利用更加有效,而且展厅外的空间也被纳入了展览的语境。梁柱结构的空间在本次展览中发挥出极大的优势,墙体可以在梁柱组成的框架结构中随意的分隔,不承重的墙体使其形态与材质更加自由,柔性墙体的运用塑造出了虚实空间的转换。作为本次展览中一个重要的空间元素,柔性的织物贯穿始终,统一之中存在变化。

北京良乡大学城过街天桥设计

  姚健半身照 

姚健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院秘书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家具研究学会副秘书长,长期在高校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近年来致力于对传统营建的深入研究。

北理桥景观设计2019年


该设计是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大学城区域内连接北京理工大学南北校区的过街天桥,设计语言来自于北京理工大学“延安根 军工魂”的校园文化,在满足基本功能之外体现出空间虚实相生的丰富性和线条构成的象征性。设计方案阶段借助于3D打印技术来完成模型的推敲,并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数控加工技术,并通过装配式安装完成,照明设计也带来了夜间景观的艺术效果。

越·现——混凝土搅拌站改造设计

作者: 姚健、王浩然、高宣粤

越·现

本方案为北京市一处混凝土搅拌站的设计方案,主要为满足该搅拌站的办公空间,生产空间以及其他辅助功能空间的需求,力求在满足其功能性需求的同时将可持续发展观和新混凝土建筑的工艺引用到该方案中。

该方案取名为 “越•现”,“越”字寓意是越过城市原本的天际线,让混凝土搅拌站的设计与城市结合的同时,能够成为北京这个城市的一个景观雕塑,城市亮点。“现”字的寓意是当人们游走于周边道路时,该设计方案总能作为周边建筑的一个视觉焦点。方案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本方案重要设计的核心之一。

首先,建筑的表皮体现的不仅仅是混凝土工艺,同时大量的运用光伏技术,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太阳能发电厂;其次,在本设计方案中,对于地面细节的处理,有考虑到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废水再利用系统的方式,使得场地内的水循环尽量最大化;最后,在场地中柱体建筑的设计概念来自于花束的形态,借助花的造型加上可回收材料以及电脑参数化操作对混凝土模板进行设计制作,然后利用水的压力和流动的特性来适应不同的结构造型。因此对于用水这个媒介作为现浇混凝土模板的支撑结构这一点来说,是本次设计方案的最大亮点。

青云书院文创馆空间创意

作者: 李晓亭、李建勇、张建勇

青云书院文创馆空间创意

石为介,随物赋形,传统与现代互为因借东方推崇风雅与韵味,朴质原始而近乎于本质的设计手法和元素来诠释一个交流空间,恰是一种繁华之后归于平淡,对于本质的表达。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山”筑屋,互相借资,极目所致,尽为景致,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小筑可为茶席可为乐席,为茶席则静逸,为乐席则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余音绕梁。

家具工艺类

苑金章

苑金章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院副院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家具设计研究学会执行会长。金叵罗家具艺术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从事家具设计 30余载。作品有:北京人民大会堂新疆厅大厅家具设计。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家具设计。颐和园 APEC 会议接待元首夫人用景龙号、喜龙号游船室内设计。主持颐和园古典家具测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冯其庸先生藏录 《瓜饭楼外集汉金丝楠明式家具》。

苑金章《笺格鼓凳》2022年11月

座面的横线条和竖向的直棂腿犹如老式的信笺格式。在设计中考虑到对一些小料的利用,凳腿采用竖向内弯的棂格共40根,座面分两层,上层四边攒框装板,边框由外而内逐渐变厚,下层框与上层脱开,中间嵌4颗圆珠,整体托泥比座面直径略宽。在阳光下影影绰绰,语言简练,光影丰富,造型沉稳。

苑金章《理石芯座屏》2020年

简洁干练的现代语言勾勒出的小座屏。整体造型在传统基础上做了减法与变化,并在细节上做了处理。简洁的造型着重突出理石芯的花纹,在细节和比例上下足了功夫,此屏较传统座屏去掉了分水牙板,底座前后做弧形上翘,顶部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弧出。

理石芯嵌于边框内,框料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连接。

梳背椅2022年12月

一把传统风格的现代椅子。对传统座椅进行了新的思考与设计,增大了腿的侧脚尺寸,座面内收与腿出透榫相连,座面前宽后窄,座面略微倾斜以增强使用舒适感,靠背的四根三弯棂也根据使用做了略微扭转,藤席增强材质对比让椅子保持轻巧,座面下的小牙头则是因结构作用保留了下来。此椅造型轻巧而紧凑,简洁而有力,坐感也更加舒适,是一把灵活多用的休闲椅。


苑金章《直棂格屏风》2019年

002 郑韬凯 个人照片

郑韬凯,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城市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木艺·设计工作室导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瑞典Konstfack、哥德堡大学HDK学院访问学者。主要原创作品有:“米格木马”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云”参展意大利米兰国际设计周等;主要荣获奖项有:2010年广州家具展获最佳原创奖、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创新奖”、2014年“为中国设计”东鹏杯一等奖等;主要理论著述有:《中国室内设计艺术千年回眸》原始社会/夏商西周章节、《家居——住宅室内空间设计》、《麦城生活》、《边走边画》,《中国建筑大百科》(古建条目/园林条目)等)。

郑韬凯 《骨头木马》多种木材 80x50x60cm 2013年

这件作品2013年初完成于威斯康星大学艺术系的木工房,并参加在美国各州的“Ossuary”巡展。作品的原型是2004年在北京798工作室原创并完成的“木格小木马”, 2009年小木马入选第11届全国美展,至今很受人欢迎。正是这个原因我在麦迪逊时也想制作一件纪念一下。当时选用的木材都是北美常见的木头,比如橡木、枫木、胡桃木、松木等,与原先米格木马单一的材料(黑胡桃或是松木)相比这只马更像是“五花马”,除了材料做了改动,尺寸也缩小了,为了巡展主题的要求,把手换成一根骨头。目前该作品收藏于美国。

郑韬凯 《山月题合》 黑胡桃 15x45x45cm 2022年

提盒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家居器物,一直想创作一件集收纳与观赏一体的提盒,2022年疫情期间被困学校中,夜里遥望明月,突然有山月的构图想法,遂画草图,推敲细节与尺寸,算是一气呵成完成了创作。提盒整体以简洁的方框,中央主体为弦月,提盒里有大小托盘三个,两大一小。尝试了几种或深或浅的木材,综合经济与美观因素后选定了黑胡桃,感觉凝视久后会有水墨山水之感。

郑韬凯 《云》亚克力 50x40x45cm 2011年

作为一款坐具的设计,在国内以前很少有人去尝试创作一张三条腿的椅子,这恐怕是我做这把椅子的第一个原因。其次,用透明的现代的亚克力材料,将古典传统的明式家具元素透明化、当代化,是我创作的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在三维打印技术开始普及的年代,我只是在探索和追问,用平面的二维制作如何创造便捷拼装和相对于三维造型更为廉价的设计。作品创作出来后,还是很受欢迎,还应邀参加了2012年米意大利兰国际设计周 “坐下来”展,展现和传播了中国原创设计力量!

土生——山西省武乡县五村农民居住空间家具设计

image

团队负责老师姓名:赵慧

团队成员姓名:郭宗平、李艳华

赵慧,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教授,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完成“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为西部农民窑洞改造设计”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

郭宗平,太原理工大学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家具作品多次在“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中获奖。近年来专注于晋作传统家具研究,主持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晋作家具制作技艺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游牧文明影响下晋作高古家具的形制特征与装饰艺术研究》等。

赵慧、郭宗平、李艳华《土生——山西省武乡县五村农民居住空间家具设计》

本设计是为山西省武乡县五村农民窑洞民居做的家具设计,方案设计坚持高效利用空间、绿色低碳的原则,重置室内空间并设计出兼具经济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实用家具。室内陈设与家具设计针对“一户住两窑”的空间需求,西侧窑洞为客厅,兼具厨房、餐厅功能,东侧窑洞为卧室,兼具洗漱间的功能。室内家具以榆木为框架,家具表面运用柳编、草编等当地农民传统手工艺,同时注重老旧物件的再利用,以期唤起农民的生活记忆。整体造型提取窑洞拱形的建筑意向,适合于窑洞内部空间的形态特征。

信阳1902—京汉铁路文化艺术装置

丁圆

丁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艺术科技研究院数字可视化研究室主任,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12工作室责任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与后评估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景观园林分会理事,全国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7)委员,中国流行色协会建筑环境色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艺术装饰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环境艺术院)副主任,中国公园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日本建筑学会正会员。曾获第12届全国美展金奖(集体)、第13届全国美展作品入选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是美好生活的再造者。“信阳1902”通过艺术与科技融合介入、文化符号抽象与在地化、以及形式美学与景观重构,再现京汉铁路文化意义,和从历史奔向未来的时代记忆和场所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历史维度”和“记忆线索” 抽象提取铁路文化元素和符号,形成独特的在地性形式符号,形成鲜明的艺术表达语言。尊重历史、畅想未来。

2、突出“时空演化”和“艺术解构” 以时速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过去、现在和未来,飞速疾驰的蒸汽机车,虚与实的转换,形成昂扬向前的壮观景象。

3、形成“叙事美学”和“场所精神” 机车造型、旧轨线路、站台故事、历史场景无不叙述着历史,体现了信阳乡愁和诗意空间美学。

入境—上海市电话亭公共艺术改造设计

周洪涛

团队负责老师:周洪涛  团队成员:田静雯

周洪涛, 美国普渡大学博士,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担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博导、创意工场主任(负责上海市实验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副院长(国际合作)和米兰国际家具卫星展永久收藏馆中国区主任学术委员,他曾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夏威夷大学-同济博士双学位项目主任。他承担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美国亚特兰大家具博览会金奖、加拿大魁北克国际雪雕大赛银牌、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出版著作3部,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论文、专利和版权40余项。作品参展蓬皮杜中心40周年庆典开幕展(中国唯一)、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三年展等世界顶级展览,并被蓬皮杜中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术馆、弗吉尼亚大学等永久收藏。

田静雯出生于2000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硕士。本科就读于中南大学,曾在2018年赴牛津大学进行交流。在读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数次。在IASDR、CUMULUS、HCII、WDO等国际知名设计会议发表演讲,文章发表SSCI、EI、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等共十余篇。设计作品获CADA、NCDA等各种国际和国家级奖项,作品参展同济设计周展览、上海静安国际设计节、D&I×LMMH/DIOR可持续时尚展览。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城市中对传统电话亭的需求日益递减。作者希望利用电话亭的空间优势,在话亭中创造了三种“反常规”的梦境空间。人群聚焦在上海工作和学习的年轻一代,这类人群偶尔想要寻找一个情绪出口;因此将话亭作为媒介,使其通过话亭空间与自己独处。设计从人的感官作为出发点,通过空间中的视觉、听觉、触觉装置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空间疗愈。

image


方大之眼 2019年 2

《方大之眼》文本景观拉伸文字呈现上海的天际线,形成席卷大地之壮丽景观,展现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阐明上海设计在跨界整合中的卓越素养与历史使命。本设计近几年展出于世界顶尖的法国蓬皮杜中心、威尼斯双年展、米兰三年展、圣埃蒂安设计双年展、孟加拉国家美术馆、旧金山艺术宫、纽约设计周、巴塞尔艺术展SCOPE、米兰设计周、设计上海 、意大利圣彼得洛大教堂、法国驻旧金山总领馆、旧金山中心图书馆、美国圣约瑟夫艺术协会、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同济大学博物馆、隈研吾设计的上海船厂1862 艺术中心MIFA、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术馆、夏威夷大学建筑美术馆等机构,并被蓬皮杜中心、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博物馆、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等机构永久收藏。设计发表于《Interior Design》、《Wallpaper》、《Domus》、《Huffington Post》、《Archdaily》 、《Artdaily》等世界顶级杂志与媒体。取得了优异的经济价值与广泛的国际影响。

能量木 2022年1

《能量木》

image

《能量木》

image

《能量木》仅仅一块方木能做什么?仅仅一块方木可以达到何种表现极限?仅仅一块方木如何表达中华木工技艺的传承与突破?森林是大自然睿智的馈赠,木材中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历史上中国是木结构与技术的鼻祖,大木营造的辉煌载入史册。然而近年来我国的木结构创新乏力,尤其在木材弯曲领域严重落后于日本、德国、美国和北欧国家,亟需创新和传承。作品通体使用木料设计制作,通过对一块方木的切割,爆炸性的释放出木材纤维的功能活力,通过常温常湿弯曲,让木纤维在无模具环境下随意弯曲,形成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光影,最大化的传达了一块木料的表现力,通过光影展示木材纤维的独特魅力,在大型尺度装置上展示木美学。该作品基于常温常湿条件的弯曲技术突破(独家专利),实现了我国现代木工技艺的创新和弯曲手段的突破,并在艺术形式上达到全新的高度。

《上海滨江》

《上海滨江》

《上海滨江》

《上海滨江》

《上海滨江》文本景观,装置展示的是三艘大船的平面图,她们借取船厂横梁的曲线,承载着上海滨江的城区,结合文字,形成三维的城市天际线。文字和城市结合的城市面貌在曲面上流动,形成阅读交互,讲述上海与船厂的故事。

黄浦江从船身流过,城市从船面崛起,上海作为中国的开埠之城、航运之城和国际大都市,是通向世界的滩头和经济巨轮。作为设计之都,她更承载了国家对创新驱动的期望,面向未来,砥砺前行。

这三艘大船所承载的雕塑,在混凝土巨构中乘风破浪,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不同楼层互动阅读,促进人群流动,激活船厂的多层次空间。本雕塑也可以放置于地面或墙面以不同视角展示。

土木乡愁

——基于山西传统民居生活情境营造的系列家具设计

郭宗平(半身)

郭宗平,太原理工大学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家具作品多次在“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中获奖。近年来专注于晋作传统家具研究,主持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晋作家具制作技艺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游牧文明影响下晋作高古家具的形制特征与装饰艺术研究》等。

郭宗平《土木乡愁:基于山西传统民居生活情境营造的系列家具具设计》

本方案设计概念源于作者在采风过程中捕捉到的传统民居生活情景,当然也有对儿时生活情境的回忆。方案通过两组茶几坐凳组合和一组博古架,营造了黄河渡口的木船、母亲忙碌期间的锅灶、黄土窑洞老宅院的残垣断壁等典型情景,这些情境定格了黄土地上曾经的时光,对于穿梭于都市繁华的离乡游子,那是永远抹不去的回忆。

构成这些场景画面的材质,一是黄土,二是木头,岁月流逝,抹去了往日生活的细节,但黄土和木头构成的斑驳肌理,却如一幅幅古画上透入纸背的笔墨,成为回忆中永恒的底色。此外,黄土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的材料来源,除了具有自然质朴的表观和质感,还有良好的热学性能和透气性,符合低碳、绿色、可持续的要求;木材选用糟朽、结疤、扭曲等有瑕疵的材料,能让每一块被遗弃的“废料”都能发挥作用。

法国巴黎Comunnity Atenor Bezon定制艺术灯具

肖天宇

肖天宇,生于1987年4月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家具设计研究学会初创会员、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环境艺术学院)研究员、法国百年灯饰品牌ART ET FLORITUDE合作设计师、十九文房品牌产品设计师。

设计风格自其作品“融合”系列初露端倪。在其从事家居设计的数年间内,中国传统风格贯穿始终。肖天宇致力于找到本土文化和自我特色更好的融合方式,也在研究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探寻多种可能性。他的作品大多摒弃纷繁复杂的装饰,追求给予使用者全然朴素的大器感。作品被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过,参加法国piasa,保利拍卖等众多国内外展览及拍卖,被香港M+美术馆等国内外众多美术馆及画廊收藏。

此项目位于法国巴黎Com'Unity - Atenor.ART ET FLORITUDE是法国百年的灯饰品牌,致力于打造独一无二的艺术定制灯饰,此项目是由ART ET FLORITUDE与法国著名室内设计事务所Alberto Pinto合作打造。

肖天宇作为ART ET FLORITUDE的签约合作设计师参加此项目;这款Bezon灯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体块解构和地图拼接,将几组简单的几何造型,以最基本的线、面、体的组合方式,通过镂空、穿插、组合等手法构建了一组具有独特空间构成的艺术灯饰。上海光华启迪国际学

上海光华启迪国际学校门厅接待区空间艺术家具设计制作

此项目位于上海光华启迪国际学校(青浦校区)门厅接待空间内的艺术家具设计与制作;宗旨是希望将艺术、设计、自然三位一体的艺术家具结合到空间陈设中去,打造一个独特的艺术活动空间。

此项目是设计师肖天宇与上海西格玛家居的设计合作,2022年完成,家具延用了“融合”系列艺术家具设计理念(将明式家具的正襟危坐和西方沙发的慵懒舒适的结合,探讨“坐”的和谐统一之感)和“树生”系列艺术家具的设计理念(将自然的形态于现代坐具的结合,似雕塑亦似家具,在兼具功能的同时也带有自然的雕塑美感);结合空间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希望打造成一幅绿水葱郁中的银白画卷,大面积空白墙面留给师生展示教学及生活点滴。可自由组合的家具配套便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使此处成为学习沙龙、艺术展示、特色主题等活动的集合地。

个人照片

王通,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师,专注于木艺工艺研究与设计创新,设计品牌“集祥”创始人暨首席设计师。路易威登中国合作设计师。佈白设计机构艺术顾问。颐和园文创与规划设计顾问。

暗香衣架420X420X1800MM 2021年

《暗香衣架》420x420x1800mm  2021年

以“梅”为主题的木艺创作,FAS级黑胡桃木,木蜡油涂装,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制成。梅花杌460X460X345MM 2020年

《梅花杌》460x460x345mm  2020年

梅花杌:设计灵感来源于苏作古典梅花团扇,我将其形制中的曲线反复打磨后形成此物,小木作工艺与现代风格皮艺软包相结合。苏作古典家具中将这种尺度的坐具称之为杌,故此物取名为梅花杌。黑胡桃木,木蜡油涂装。

(著作论文类)

《环境艺术设计反映着人类社会的信仰和理想寄托》

张绮曼

张绮曼,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获“中央美院建校100周年杰出教授荣誉称号”。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院院长;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理事长、设计委员会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室内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轻工业部室内设计专家组组长;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会长。

环境艺术设计属于艺术创作,设计艺术水平的高低具有核心价值。环境艺术设计更强调文化及艺术的内涵和表达,强调对精神内在的关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解决环境空间的物理功能需求,还要有效提供心理空间,使其更加舒适合理并赋有人文关怀,在更高的层面上还需要提供精神空间,反映着人类社会的信仰和理想寄托。

《虚拟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宋立民、王国彬、程明

宋立民

宋立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长聘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英国景观研究会会员。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虚拟环境艺术设计》

本书共6章,分别是:虚拟环境艺术设计概述、虚拟环境的空间设计基础、虚拟环境艺术设计的流程与方法、虚拟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解析、虚拟环境设计的评价体系、虚拟环境设计的前景发展。本书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方法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对虚拟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流程做了系统的陈述。每个部分先叙述再举例,图文并茂,实现了课程信息的有效传播。每个部分均设置了课程导学,清晰的列出学习目标、知识框架图以及学习计划等,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帮助老师更方便的教。

《城郊景观评价与设计研究》 

作者:宋立民、张园园

张园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英国 Landscape Research Group 会员,安徽省绩溪县 发展顾问,已完成北京市社科和学校科研课题三项,曾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清华大学研究生综合奖学金、清华大学博士生社会实践二等奖,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汇报发言三次,论文收录会议论文集。

本著作是在北京市社科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城镇郊区景观设计问题 的进一步思考,旨在探讨学科间从“专业细分”到“整体融通”的新视 角,即从历史发展层面看环境设计研究需要树立“整体观”视角,从学 科分类层面看设计学科发展需要确定“大设计”理念。

城镇郊区是人类聚落的特殊形态之一,兼具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本著 作是将城镇郊区的景观环境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城郊景观设计理论 的研究方法,以“整体与融通”为研究主题。首先思考城郊景观设计的 问题与景观基础理论,提出“整体设计”概念及研究方法。然后以北京 延庆区为例,在调研景观环境历史与现状基础上,分别进行景观生态特 征评价、景观生活特征评价、景观艺术特征评价。最后从景观设计理论 层、景观设计技术层、景观设计方法层提出景观的“整体设计”方案: 一是实现“从交叉到交融、从局部到整体、从互动到互促”景观整体设 计理论;二是通过“构建服务型环境设计形态、组织多元化景观设计主 体、完善机制化环境设计保障”的协同设计方法,实现景观设计过程的 闭环。另外,本书还从整体观视角进一步探讨本课题研究对环境设计教 育教学的启示。

电子书下载:《城郊景观评价与设计研究》宋立民 张园园

版面有限更多内容请下载相关电子书查阅:《城郊景观评价与设计研究》宋立民 张园园


《艺术介入:一种批判性的环境设计策略》

沈康

沈康 ,广州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设计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建筑艺术设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品牌研究会副会长。广泛关注设计、建筑与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意识呈现、互动与实践,目前主要的研究包括:现代设计与艺术中的视觉观念,城市创新与艺术介入的策略,设计文化与设计创新;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等。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在发展愈发快速的今天,来自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剧烈变化给城市环境和公共空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新的设计方法和理论去应对和处理这些现实问题。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需要新的思维来超越狭隘的专业视域,而跨专业思维、交叉学科合作已经是一项共识。深入问题、开放选项、多方位尝试和检验,以更开放的设计探索关注实现建成环境的改善。艺术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持续地影响着人居环境,“艺术介入”作为一项实验性的探索,可以为社会转型、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多样性人居环境实践提供新的角度和路径参考。

《五台山南山寺环境艺术研究》

赵慧 程璐 

赵慧(半身)

赵慧,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教授,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完成“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为西部农民窑洞改造设计”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

程璐,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五台山南山寺是元代皇家寺庙,因建筑布局随山地巧妙变化,成为禅宗佛教山岳寺庙的典型代表。五台山南山寺经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演进,经民国普济禅师倾力建设完善,成为北方寺观园林的典范,其建筑、园林、彩塑等极具研究价值。

赵慧《五台山南山寺环境艺术研究》


《国家场域影响下大国设计的意涵》

刘晨晨   张一帆

刘晨晨照片

刘晨晨,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处长,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民盟陕西省委常委、盟省委文化专委会主任,民盟中央美术院陕西分院副院长,民盟中央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常务理事,教育部美育教指委副秘书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陕西省科技教育工作专家,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青年学者”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重点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副主任。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7项。主持并参与40余项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工程。


国家场域影响下大国设计的意涵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宇宙观》



《中国传统家具包镶工艺研究》

  李胜忠

37931673065581_.pic

李胜忠,玺泰堂的主人,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人,从事古玩行业30年,凭借多年经营、研究古玩的经验,写了一篇包镶工艺的文章,包镶工艺承载了我国几千年工艺技术的传承研发,使宫廷艺术品能更长时间的保存,包镶工艺在清宫广泛应用于室内装修、家居、家具及其它工艺器用,制作出的器用常年保持稳定,不易变形,至今能绽放出精美绝伦的艺术风采。    

包镶工艺承载了我国几千年工艺技术的传承研发,最终在清代宫廷艺术品中发扬光大,使宫廷艺术品能更长时间的保存,这是老先辈们伟大的文明创作。包镶工艺在清宫广泛应用于室内装修、家居、家具及其它工艺器用,包镶工艺制作出的器用常年保持稳定,不易变形,至今能绽放出精美绝伦的艺术风采。包镶工艺通过多胎制、外贴薄木板的工艺,控制了木材因大自然变化会抽胀的原理,正是我国先民经过几千年的代代研发、代代传承、代代创新,使中国古代的工艺品保留到现在能那么完整。清宫造办处利用天生万物的奇珍异宝,传承了2、3千年前古代文明的创作,利用把木材大块破小、割薄和木条的卷胎工艺完美的控制了大自然木材,因空气氧化自然抽胀的变化原理,使清宫造办处设计创作出精美高档的艺术品。湖南长沙马王堆博物馆里就有多胎制作漆器工艺,相信应该是包镶工艺的源泉。包镶工艺,在我国明代遗留下来的现存家具中座屏、屏风不多见,在清宫康熙成立造办处以来,康熙、雍正、乾隆、嘉庆这四朝的包镶工艺艺术品目前存世较多。清中期以后国力下降,目前存世的包镶工艺不太多见,说明国力下降,所有宫廷艺术品制作成本降低,这种耗时、耗力、耗费大批钱财和精力的包镶工艺,在清晚期渐渐消失,一直到我们现在的今天,这种包镶艺术全部失传,非常可惜。西方国家通过包镶艺术研发来的木板多层粘接工艺,影响着全世界室内装修及家具的制作,这种多层板粘合技术的研发控制大自然木材的变化,与我国的包镶工艺有密切关联。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早期黄花梨包镶工艺蕃人献宝图顶箱柜”就是使用包镶工艺来完成的。

包镶工艺并非一种材料和工艺单独使用,而是多种材料、多种工艺相结合,与各种材料和工艺完美地搭配在一起。材料上,不仅有木材包镶,还有玳瑁包镶、象牙包镶、贴竹黄(竹黄包镶)等。工艺上,多与髹漆、百宝嵌、嵌螺钿等多种工艺配合,才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将清宫造办处的精湛技艺推向历史的高峰。如:大漆百宝嵌工艺利用天生万物的各种精美玉石、木材、角质等珍贵材料,尊重汉文化五颜五色的色彩搭配,使材料绽放出天然色彩的光芒,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类的物质文化增添大自然美的色彩,绽放出万道霞光。百宝嵌一般镶嵌到漆层或木材之上,当镶嵌到高档木材上时,各种木材会受大自然的潮湿和干燥,发生较大的木性变化,收缩或抽涨,与稳定的百宝嵌配合在一起,会产生较大的抽胀移位, 不利于艺术品的保存。包镶工艺正是针对木材这一活性特点,以多块木头为胎(多胎制),应对木材的活性,同时在胎体外侧贴覆薄模板,很好地解决了木材抽胀问题,又将优美天然的木材纹理展示出来。一些不懂历史传承的人说造办处的包镶工艺是包皮工艺不如实木的好,不能收藏,这样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我下边在讲一讲清早期发明的包镶工艺与清晚期实木工艺的差别,清早期包镶工艺的制作流程非常复杂繁琐,从选料到工艺制作非常细致入微,每个制作环节,每个细节的制作流程都精益求精,在制作每件艺术品上的工艺要求非常严格、严谨、一丝不苟,宫廷每件包镶工艺艺术品,都需要老先民们进行呕心沥血的研发,进行各种宫廷包镶工艺的发明制作,这项伟大的发明使清宫造办处制作精美的包镶艺术品,留到我们现代保存的那么完整,上面镶嵌的各种奇珍异宝不脱落、不丢失,这种工艺还影响着全世界的建筑、室内装修和我们现在多重板粘合工艺材料。清中晚期以后宫廷包镶工艺渐渐消失,工艺艺术品基本失传(因为包镶工艺复杂,费时、费力、浪费大批的人力、物力),宫廷艺术改变成实木制作,用实木制作挂屏框、家具边框,由于天气气候的变化和木材本身的属性,制作出来的艺术品日久年深的摆放过程,会有扭曲变形,这就是实木工艺品与能延长艺术品存放时间长,而且不会扭曲变形的包镶艺术品最大的区别。请大家去北京故宫参观、研究清早期各种精美的包镶艺术品和清代晚期实木的艺术品就会有很好的答案,我国传承的大块木材破小、割薄、卷胎是包镶工艺的前身,清宫造办处为了艺术品摆放时间延长,百宝嵌不脱落,木材与各种奇珍异宝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研发出来的包镶工艺,这种古代文明工艺不叫包皮,清宫研发出来几千年控制大自然各种材质的变化、抽胀,这种最文明、最伟大的宫廷包镶工艺,我请所谓的教授专家多去了解古代的工艺流程和历史文化,不要不懂装懂,不懂历史就满口胡说包皮,这是对古代文明设计、研发的践踏,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大家可以多去故宫,看看宫廷保存下来的清早期包镶工艺的文明艺术,主要是大漆和紫檀家具及宫廷独有的百宝嵌各种艺术品,再谈历史的工艺,否则信口胡说就是篡改历史,就是对古代老艺术家们的不尊重。

古代包镶工艺浪费大批高档的包镶材质,只有宫廷才能做这种工艺,因为皇家文明艺术工艺是不计成本的。包镶工艺先选材,后拿古代原始的工具开始开料,包镶工艺是每个艺术品的边框是四面包镶,并非一面包皮,我请问懂制作家具工艺流程的人们,包镶一个框的材料如果锯开木材,一次锯一公分的板材,就会产生三四毫米的锯末粉废料,锯子的锯口废掉的是锯末粉,因为包镶工艺需要起线雕刻镶嵌,因为工艺的需要破开木材的长短不一,各种工艺装饰材料不一,薄厚不一,所以包镶工艺只能用厚木料材质进行雕刻起线和镶嵌的艺术加工,再加上加工木材产生的锯口锯粉等废料,我请问大家和所谓的(专家),包镶工艺是节省木材还是浪费木材,宫廷包镶工艺的紫檀木床、紫檀大型柜子,高度、长度全部超过两米以上,请问所谓(专家)如此长的木材古代又没有现代精良的电子工具,可想古代锯出这么薄而不折断的材质是怎样做到的,我长期看包镶工艺的经验告诉我,只有把包镶工艺的边框,利用鱼胶和粘合剂牢固的把包镶工艺需要的厚、薄材质粘合牢固后在进行艺术加工,所以包镶工艺浪费大量木材,从选材上必须没有结疤开缝的木材,木材有伤疤的材料根本不能用在包镶艺术创作上,故宫还陈列着象牙玳瑁包镶工艺的挂屏,象牙玳瑁这种包镶工艺昂贵稀少的材质,成本不可估算,大家可以去故宫参观,再看朱家溍教授写的《故宫珍宝》,有一些不懂历史文化传承的人把这么好的包镶工艺说成是剩料包皮,我请问所谓专家,古代人工破开一块薄板料就要浪费大量材料,那包皮越大越薄、面积越大越容易破坏、越容易折断,所以所有宫廷包镶工艺的制作流程全部是粘合好后再进行包镶工艺艺术制作,所以包镶工艺不是省料而是浪费大量高级材料,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复杂的包镶工艺和大漆百宝嵌的融合可以说完美至极,堪称鬼斧神工。如:古代的欧式家具,全部是包镶制作,所以高档室内装修包镶工艺,是一种很好的延续,最突出的是西方传承了我国的包镶工艺,研发多层板的工艺制作,控制了木材因氧化变形的原理,但是大家不要忘记,是从古代包镶工艺演变而来的,现在每种包镶工艺用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的所谓专家说不好,是不是篡改历史,大家要懂得历史传承,再发表研发意见,否则国家浪费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恢复各地博物馆,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传承古代艺术最根本的标准,包镶工艺和我国木结构榫卯工艺一样,跨越全世界,是清宫伟大的研发,物件保存使用时间长,这是我国老祖先最伟大的发明。清宫为皇族研发的包镶工艺,我国历朝历代没有人研发和记载文献,这么伟大的发明都说是包皮,是太不应该抹灭古先民几千年的创作经验,各位老师可以去故宫参观由百宝嵌与木材及大漆合作的家具,一看便知。

特别感谢设计界的领先人物张绮曼教授给我们组织,也感谢各位老师给了我展示的平台,中国清早期传承几千年研发的包镶工艺精华影响着全世界,在西方技术改革下传到全世界,在各种装修艺术上进行发扬光大,清早期宫廷伟大的发明跨越时代,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种发明直到现在继续运用服务人类。我在这特别感谢以张教授为首的各位教授老师们,希望大家看了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我悉心向大家学习,感谢大家。

学术专著:《穴居的文化基因》(59.9万字)

作者:王晓华

王晓华个人照

王晓华,196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艺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环艺设计专业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会员、家具设计研究学会委员、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院学术委员、IFI国际室内建筑设计师联盟成员,两项国家重点课题组专家。学术代表专著:《生土建筑的生命机制》、《穴居的文化基因》,数次主持政府大型文化工程设计,作品多次获国内外设计奖。

本书将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起点放在了300万年前,人类开始于更新世到来之后的穴居生活。从穴居对于人的创造、人的生命意识觉醒、内与外空间概念的产生、从洞穴空间规划中体现出的社会结构意识、大母神崇拜与洞穴空间文化心理的构合、天父地母自然伦理概念的产生、以原始洞穴空间形态为参照的宇宙时空文化图式的产生、以洞穴空间为模型的天地、人、神三界空间的创建、人类对于穴居生活的不同感悟所形成的东西方文化性格,以及洞穴空间作为一种神圣文化记忆而成为人类创建各种建筑空间、居住文化理念,特别是以曲线象征洞穴空间形态和形体为语言形式的宗教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等。为此,作者通过分析和研究一系列的史前人类建筑、古代建筑、传统乡土建筑形式和文化思想,直至现代和当代著名建筑艺术创意的思维方式,试图打破各种文化价值体系间的界限,探索发现穴居时代形成和潜藏于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共同价值指向的空间文化精神。

《一美元始创的生态乌托邦》

孟彤

孟彤,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室内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基于《白蛇传》文本数据的西湖景观叙事设计研究

黄艳-1

黄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访问学者;中国长城绿化促进会生态人居与绿色建筑分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生活样式设计专委会常务理事;《景观设计学》执行编委;《世界人居设计年鉴》编委;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评委;国内外设计大赛专家评委。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十余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

王宣方,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硕士研究生。

在城市快速更新、扩张的背景下,景观设计更加关注传统文化信息的传播与群体文化认知的构建,同时叙事设计是近年来景观设计方法和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议题,是构建具有集体记忆的精神场所并使景观成为体现文脉特征的重要途径。由于文本数据对文化信息脉络和本质呈现的可靠性,能更为准确而全面地传达出文本中与场地有关的文化信息,因此本文将文本数据引入到景观叙事设计中:首先基于对传统文本分析方法的归纳,总结现有方法在信息提取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进而提出文本数据分析法,借助编程语言和统计分析技术辅助设计决策,将错综复杂的非物质文化信息转化为以时间、空间、人物、情节等为信息轴的特征数据集;进而从文本数据解构-文本数据地图-景观叙事设计的三个层面来解读和应用文本信息,并提出基于文本数据的景观叙事设计方法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文本数据时空地图,展现出文本内容的时空关系,并使之转化为景观叙事分镜图;最终以叙事结构-轴线、叙事情节-序列、叙事手法-景组为策略在景观实践层面完成故事的表达和叙述。这种基于文本数据的叙事设计使景观结构、序列和景组的布置更加理性,构建起公众对场地的独特感知与体验,探索了景观叙事性设计的创新途径和方法。


《美如锦绣——京剧服装》系列论文

韩波

韩波,中国戏曲学院 舞台美术系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学历学位:戏剧影视美术专业本科、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艺术硕士

艺术专长: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综合材料绘画、文创艺术设计、文旅空间环境;会员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文创专家委员、香港卫视旅游台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二次元文化创意协会舞台艺术组委会主任、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评委、《北京礼物》评审专家。

《美如锦绣——京剧服装》系列论文,《中国京剧》全国中文核心期刊(ISSN 1004-3837),总第264期、265期、266期、267期、269期等5期连载,共计3万多字。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服装是京剧表演服装,同时也是中国服饰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艺术与工艺的集中体现,该系列论文通过京剧服装“蟒服、帔服、靠服、褶服、衣服”阐述中国传统京剧服饰的“服装款式、面料工艺、色彩纹样”的论文。论述京剧服饰“锦绣霓裳之美”,通过研究京剧服饰款式结构、装饰纹样造型及寓意、色彩搭配及寓意、服饰面料、刺绣工艺等内容,体现京剧服饰中的中华传统服饰文化艺术与传统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手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优秀传统工艺美术与优秀传统设计美学的又一研究。



相关论文下载:

美如锦绣——京剧服装之长衣

美如锦绣——京剧服装之帔

美如锦绣——京剧服装之蟒

美如锦绣——京剧服装之靠


《西安老城民居建筑保护现状札记》

王兴彬

王兴彬,西安美术学院艺创空间总经理、博士、副教授,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论文获黑龙江省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等;“历史建筑创新性保护设计”项目获得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创意创业类优秀项目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要成果有: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总设计、实施;北方文化艺术学校整体设计、施工;MINI北京总店展示设计、深圳海邻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整体环境设计、陕西大荔县长安屯村宅基地改造及实施,以及多家机构的整体形象设计及实施等。

西安为了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建设,大力进行城市建设,老城内也在夜以继日地更新与改建。在西安的老城里,大型的历史建筑、宗教建筑、文化建筑以及名人故居等保护完好,比如:钟鼓楼、清真寺、湘子庙、张学良公馆等。但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上百年的民居建筑却所剩无几,而且在新一轮的“棚户区改造”和“唐皇城复兴”、“博物馆改建”等项目中,原有的民居建筑在这种大形势下,无法做出保护的回应。

《清宫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之天然木家具档案研究》


屈峰

屈峰,美术学博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木器文物修复专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生导师、北京美协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中国文促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保护修复木器文物400余件,主持寿康宫修复项目、咸若馆修复项目等。创作雕塑作品百余件,曾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提名奖、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提名奖等奖项。发表雕塑研究、木器文物研究、文物保护修复、非遗保护等相关论文20余篇。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是宫廷造办处各作活计的记录。本文以其中关于天然木家具的档案为研究对象,联系现存文物和相关资料开展研究,梳理这类家具概念的实指,并分析出档案记录的不完全和对原有家具的改制和再利用是这类家具具体制作数量与档案记录数量不对应的原因。档案反映出清代宫廷这类家具主要来自造办处、地方制造和官员等进贡,非造办处所造的入宫后常会因功能和审美等原因被改制。清宫此类家具制作最多的年份与皇家一些园林修成时期正好呼应,这主要源于二者在审美功能上一致性。制作此类家具会先画样再攒做。部分家具还会作色、上漆、绘制。除了制作外,这类家具还会被作为一种样式来仿作,充分体现了其审美追求的是“天然感”而非 “天然性”。清宫对于这类家具的维护,注重用原材料修补,推行材木刷漆、上黄油,硬木烫蜡的保养“见新”方式。

《中国体验式景观——山水画对景观设计创新的启示》


孙贝

孙贝,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艺系副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家具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专家。

本文以跨学科的视角,从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空间图解入手,提取山水画的表象原型,分析中国内在的景观空间特征,探索性提出中国体验式景观。研究突破了西方以静观为主导由外而内的设计视角,转向注重人在空间中由内二外的动态体验。体验式景观作为一种更具中国特色、更具艺术感染力的空间设计创新途径,为中国景观设计领域提供一种创新方法、创新视野。


《晋作家具的高古风格探析》

郭宗平(半身)

郭宗平太原理工大学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家具作品多次在“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中获奖。近年来专注于晋作传统家具研究,主持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晋作家具制作技艺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游牧文明影响下晋作高古家具的形制特征与装饰艺术研究》等。

晋作家具中有一定数量的制品承继了明早期及宋辽金元的高古风格,表现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形制方面有栏杆床、三弯腿供案等类型,结构与工艺方面呈现硬木家具开始之前的早期木作工艺,装饰题材上具有金元游牧民族的意趣。高古风格家具主要分布于晋南地区,这要得益于历史上该地区的地理、经济、人文方面的地域优势,特别是明代晋南盐商的兴盛促进了该地区家具制作的繁荣。入清之后晋商经济中心北移至晋中,晋中旅蒙商人和票号商人在审美诉求上追随满清皇族,家具风格推崇清式。而晋南地区在长期的人文积淀下,文人审美主导大众趋势,明式及早期传统风格得以延续与传承。

《文化创意设计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张犁个人照

张犁,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专注于基于传承的文化符号视觉创新设计,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进行创作探索与研究。现任西安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2020年入选陕西省陕西高校第四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出版著作1部,参编著作1部,公开发表论文18篇,CSSCI及中文核心期刊4篇。主持省级课题5项,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省级课题5项,国家艺术基金课题1项。获陕西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获2021年度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三等奖。海报作品转载与《新华文摘》。作为主要参与人2018年和2022年分别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imageimage

新农村建设是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化创意设计能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开始从要素供给向生态空间、文化传承、新消费载体转变,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培育乡村文化原创力,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丰富文化创意设计的多样性,打造乡村宜居风貌,以"创意农业、创意农村"全面助力新农村建设。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研究

image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再生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重视,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基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再生的相关理论,运用设计学、文化遗产学、建筑学和历史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再生中的理论研究、现实状况、西方经验、视觉艺术分析和工作策略等相关问题。本文主体分为五部分,分别研究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相关理论、分析当前情况下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的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分析国内以及国外的典型案例、从视觉艺术角度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文化再生问题、讨论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策略的构建,从政府职能、调研决策和规划设计三个角度,提供了一些策略性建议。本文针对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再生问题,从历史文化、艺术设计、行为策划及文创规划等现实案例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策略,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再生发展提出了更高领域的定位。笔者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再认识及城市文化肌理的保护提出了保护性再生创意新概念,从而引导更多的人群正确认识和理解城市工业遗产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让我国越来越少的工业建筑遗产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好的保护,从而留住城市发展中的“工业记忆”

《中国陈设艺术史》


赵囡囡

赵囡囡,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展览出版部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家具设计研究学会委员、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委员;主持及参与上百个重大展览项目;设计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 ;曾获得第“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集体)、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奖”、 “百年华诞·央美贡献”奖、“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作品奖、“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奖等;出版专著:《中国陈设艺术史》;参与编写:《中国室内设计艺术·千年回眸》

《中国陈设艺术史》

本书将传统居室陈设艺术分为孕育期、发展期、成熟期,分别对应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秦汉至隋唐、两宋明清时期。该研究不仅关注形而下的“器”,更加注重形而上的“道”,对各时期的居室陈设艺术语言、空间秩序、审美风尚、文化观念的变化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进而总结出居室陈设艺术的语言及空间秩序等外在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变化性,而居室陈设艺术的审美以及思想理念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另外,提出了影响和支配传统居室陈设艺术发展的四种主要审美体系,分别是:礼仪审美体系、权力审美体系、文人审美体系、商业审美体系。 

明式家具的造物之道

   姚健半身照

姚健,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院秘书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家具研究学会副秘书长,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明式家具的机能性设计研究”

该书基于中国古典艺术的语境,从意匠、意象和意境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明式家具的设计思维特征、艺术造型语言以及由此带来的审美观念,为我们全面深刻的了解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责任编辑:汤堃